• <sup id="o8cu8"><button id="o8cu8"></button></sup>
  • 您好,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!

    全部分類

    您的位置:  首頁 > 文字 > 民族旅游 > 特色村鎮  > 詳細頁面

    貴定縣寶山街道竹坪村農耕文化陳列館

    來源:貴定縣人民政府網 2023年03月15日 閱讀量:

      走進貴州貴定縣寶山的竹坪村,溪水穿流而過。站在橋頭,望得見山,看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。

      竹坪村,隸屬貴定縣寶山街道,位于貴定縣城東面。據歷史記載,早在明朝時期,從江西遷徙而來的趙氏家族就在這里披荊斬棘,開始了依山而居、傍水而耕、晨起擔水的農耕生活。

      近年來,隨著貴定“6334”工作法的推動,竹坪村根據自己的歷史背景,民風民俗等特色文化,大力發展,迅速蛻變,華美轉身。在政府的牽頭下,該村還設立了一個“農耕文化陳列館”來展示農耕文化。

      “農耕文化陳列館”是由兩棟傳統的木質民房改建,從大門進來,門的兩邊放置有農具,右側一個是存儲糧食的倉庫,沿著倉庫邊上的石階往上走,從小門進去,大大小小的簸箕、飯甑、貓籮、魚籮等農具應有盡有。

      每一種農具都貼上了展品名錄,上面注明了品名、捐展者、用途等欄目,往左走進陳列館的其他展覽室,有的陳列了字畫,有的展出照片。每一種展物都記錄著竹坪村群眾的生產勞作歷史和農耕文化。

      來到第二棟陳列館,堂屋的正中是一個香火臺。每當逢年過節,家家戶戶都會在香火臺前擺上一桌酒菜來祭拜先祖。

      堂屋左邊有一個廚房,廚房里有砧板、筲箕、竹籃、鐵三角等各種廚房用具,它們展現了竹坪村有史以來的農耕飲食文化。

      第一棟陳列館里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房間,它在大門右邊的倉庫上面,是一個小小的私塾教室。

      

      這個私塾曾開設了十多年,歷史上,私塾有德馨之師、教育之盛,培養了許多竹坪村的農家子弟。

      “不要酒色財氣,只要耕讀為本”這是村民趙正權的家訓,趙正權是貴定縣人大代表,他在講解家風家訓時,講述了他侄子求學的故事。

      故事發生在80年代的竹坪村,晚上九點,從貴定趕了四個小時山路回到家的趙鋒(化名),將被都勻民干學校錄取消息告訴了他父親。

      房間里馬燈發出微弱的光芒,父親臉上一臉躊躇說:“兒啊,家里的條件你知道的,負擔不起你去都勻讀書,你去找你二叔說說?!甭犃T,他立馬跑去二叔家,說明來意后,二叔為難地答復說:“二叔這段時間收稻谷實在太累了,這事情還是去找你幺叔吧?!苯舆B碰壁的趙鋒有些心灰意冷,但是他沒有放棄,又來到了幺叔趙正權家,趙鋒說了事情經過后,趙正權立馬起身對他說:“廚房有玉米飯,快去加一勺豬油吃飽,我去把馬燈的油加滿,你吃好我們馬上走路去都勻?!边@時,已經將近凌晨十二點。叔侄二人一路翻山越嶺,一晚上花費8小時,走了50公里的路程,終于到達都勻。這一路上要翻山越嶺、踏石過河,黔道之難比之蜀道差之不遠,然而叔侄不畏山路崎嶇的,為了求學踏破鐵鞋而不懼。

      最后,趙正權對小活力說:“我當機立斷,連夜趕路去都勻求學,就是要讓趙鋒明白求學不等人,求學之不宜,以此激勵他刻苦學習,艱苦奮斗?!壁w鋒也正是在這樣的經歷中得以成長,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家干部。

      “家風垂范,教誨有方”正是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竹坪,這里的每戶人家都把自家的家風家訓刻在小院門口的石頭上,以此傳承每家每戶的美德故事,激勵一代又一代的竹坪村人時刻奮發向上。

      

      資料來源:貴定縣人民政府網

      http://www.guiding.gov.cn/gdly/lyjd/mfms/201802/t20180226_7915585.html

    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    上一篇:
    下一篇: